一、缺氮
1.症狀
(1)葉小,上部葉更小。
(2)黃化從下部葉開始,依次向上部葉擴展。
(3)黃化從葉脈開始,而後擴展到全葉。
(4)著果少,過早膨大。
2.診斷要點
(1)盡管葉小,莖細,但還應看葉是否黃化,如果葉呈紅紫色,多是缺磷所致。
(2)上部的莖細葉小,下部葉色深,多半是陰天的關係。
(3)在一般栽培條件下,出現明顯缺乏氮素的情況不多,因而盡早發現缺氮症是很重要的,就是說要注意下位葉的顏色變化情況。
(4)大量施用稻草會造成氮素的過分缺乏。
(5)下部葉的黃化僅限於葉脈間,葉脈、葉緣仍為綠色,這種情況多屬缺鎂的症狀。
(6)土壤EC值高時,就表明不缺氮。
(7)碎白點狀的黃化是由於受壁虱為害;如果整株在中午出現萎蔫,黃化現象可能為土壤傳染性病害所致。
3.缺氮的特征
黃化從葉脈間擴展到全葉,從下部葉向上部葉擴展。整個植株較矮小。
4.易發生的條件
(1)前茬施有機肥和氮肥少,土壤中氮素含量低的情況下易發生。
(2)施用稻草太多時容易發生。
(3)降雨多,氮素淋溶多時易發生。
(4)砂土~砂壤土的陽離子代換量小,這種土壤容易發生。
5.對策
(1)施用氮肥,溫度低時施用硝態氮化肥比較好。
(2)施入腐熟好的堆肥及有機肥料是有效果的。
二、缺磷
1.症狀
(1)在苗較小時下部葉變綠紫色,並逐漸向上部葉擴展。
(2)葉小並逐漸失去光澤,進而變成紅紫色。
(3)果實小,成熟晚,產量低。
2.診斷要點
(1)因為低溫時容易缺磷,可根據症狀發生時是低溫還是高溫來確定是否因為缺磷所致。
(2)生育初期發生缺磷的可能性大,中~後期可能是其它原因。所以,根據生育階段可診斷缺磷症。
(3)有時藥害也會引發類似症狀。要查明在出現症狀前是否撒過藥,然後再做進一步的判斷。
(4)移栽時如果有傷根、斷根的情況也容易出現缺磷症狀。
3.缺磷的特征
(1)生育初期、低溫時易缺磷,使生長速度變慢,植株出現輕度硬化。
(2)葉從暗綠色逐漸變為紅紫色。
(3)果實小,成熟晚。
4.易發生的條件
(1)火山灰土壤易發生,土壤pH低,土壤緊實情況下易發生缺磷症。
(2)低溫會嚴重影響磷的吸收,故溫度低時也會缺磷。
5.對策
日本全國農協委托關東地區各縣農業試驗場實施的蔬菜土壤有效磷指標和蔬菜生育實驗可作為參考:
(1)缺磷土壤(磷酸20mg/100g幹土以下)施用磷肥既有肥效又有改良土壤作用。當含量在20~150mg/100g幹土範圍時施用磷肥仍然有效。
(2)尤其在育苗期更要注意施足磷肥(1L培養土要有P2O51000~1500mg)。
三、缺鉀
1.症狀
(1)生育初期失綠由葉緣開始發生,以後向葉肉擴展。
(2)在生育的最盛期靠近中部葉的葉尖端開始褐變,而後枯死。
(3)葉色變黑、變硬。
2.診斷要點
(1)在果實膨大期易出現。
(2)在生育前期隻有極度缺鉀時才會發生缺鉀症狀。
(3)由於毒氣障礙也會發生失綠的情況,因此要特別注意覆蓋栽培下發生的缺鉀症狀。
(4)如果症狀在葉,中部發生則屬缺鎂,如果症狀部位在上部葉則屬於缺鐵或缺鈣的可能性大。
3.缺鉀的特征
(1)葉緣變成黃褐色。
(2)果實生長不良,形狀有棱角,著色不均勻。
(3)嚴重時下部葉枯死,大量落葉。
4.易發生的條件
(1)土壤中鉀含量低,特別是沙土往往缺鉀。
(2)在生育盛期,果實發育需鉀多,此時如果供鉀不充足就容易發生缺鉀症狀。
(3)當使用石灰肥料多時,影響了植株對鉀的吸收,也易發生缺鉀。
(4)日照不足,溫度低時易發生,地溫低時番茄對鉀吸收減弱,就容易發生鉀的缺乏。
(5)含有鉀的有機物施用的少。另外,施鉀肥少的情況下易發生。
5.對策
(1)充足供應鉀肥,特別在生育中~後期更不能缺少鉀肥。
(2)多施用有機肥。
四、缺鈣
1.症狀
(1)植株萎縮,幼芽變小、黃化。
(2)距生長點近的幼葉周圍變為褐色,有部分枯死。
(3)果臍處變黑。
2.診斷要點
(1)仔細觀察生長點附近的黃化情況。如果葉脈不黃化,呈花葉,則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可請專家診斷。
(2)症狀似缺鈣但葉柄部分有木栓狀龜裂,這種情況缺硼的可能性大。
(3)仔細觀察臍腐果,如果發病部位與正常部位的交界處不清楚,變成“輪紋狀”,這種情況可能是病害所致。
(4)根據果臍是否生黴菌來確認。如果有黴菌可能為灰黴病。
3.缺鈣的特征
(1)生長點停止生長,下部葉正常,上部葉異常,葉全部硬化,有臍腐果發生,可以看到根的褐變(水培法)。如有這種情況,可以調查根是否褐變(水培法)來確定。
(2)如果在生長後期發生時,莖葉健全,僅有臍腐果發生。
(3)在第一穗果附近出現的臍腐果,比其它的果實著色早。
4.易發生的條件
(1)當土壤中鈣不足時易發生。
(2)雖然土壤中鈣多但土壤鹽類濃度高時也會發生缺鈣的生理障害。
(3)施用氮肥過多時也容易發生。
(4)土壤幹燥時易出現缺鈣症狀。
(5)當施用鉀肥過多時會出現缺鈣情況。
(6)空氣濕度低,連續高溫時容易發生。
5.對策
(1)進行土壤診斷,若是缺鈣,就要充足供應石灰。
(2)實行深耕,多澆水。
(3)應及時對葉麵噴灑0.3~0.5%CaC12水溶液,每星期2~3次。
五、缺鎂
1.症狀
(1)在第一花房膨大期,下部葉出現失綠。
(2)葉脈間有模糊的黃化現象發生,慢慢地擴展到上部葉。
(3)生育後期除葉脈外整葉都已經黃化。
2.診斷要點
(1)在生育早期發生的失綠有可能是由於肥料蒸汽造成的(用2~3層塑料膜覆蓋,果實還未長大的時期)。
(2)長期低溫,光線不足也可以出現黃化葉。
(3)根據黃化在葉脈間的出現是否規則來確認。如果出現的黃斑不規則,可能是葉黴病,可請專家確診。
(4)調查葉的背麵是否長黴,如已長黴則為葉黴病的可能性大。
(5)如果黃化從葉緣開始則缺鉀的可能性大。
3.缺鎂的特征
(1)症狀一般是從下部葉開始發生,在果實膨大盛期靠果實近的葉先發生。
(2)一開始是葉脈間黃化和變成黃褐色。
(3)黃化先是從葉中部開始,以後慢慢擴展到整個葉片,但有時葉緣仍為綠色。
(4)剛發生時先是失綠,後期一部分變成枯斑。
(5)果實無特別症狀。
4.易發生的條件
(1)土壤中鎂含量低時易發生。
(2)土壤中鎂含量雖然多,但由於施鉀多影響了作物對鎂的吸收時也易發生。
(3)當植株對鎂的需要量大而不能滿足需要時也會發生。
5.對策
(1)測定土壤,土壤中鎂不足時要補充鎂肥。
(2)應急時可用1~2%硫酸鎂水溶液,1周噴3~5次。
六、缺硫
1.症狀
整個植株生長基本無異常,隻是中上位葉的顏色比下位顏色淡,嚴重時中上位葉變成淡黃色。
2.診斷要點
(1)與氮素缺乏症相類似。不過缺氮是從下位葉開始,而缺硫是從上位葉開始的,兩者有區別。
(2)葉未見卷縮、葉緣枯死、植株矮小等症狀。
(3)葉脈間與葉肉的顏色未有明顯差異。
(4)要查明黃化部位僅是上部葉片一部分還是範圍更大。
(5)葉黃化而葉脈不變則有缺鐵的可能性。
(6)在黃化葉上如有花葉病的症狀時,則有病毒病的可能性,要請專家確認。
(7)在生長中後期發生的多。
3.缺硫的特征
(1)由於硫在植物體內移動性差,因此缺硫症狀往往發生在上位葉。
(2)缺硫的植物在一般情況下下位葉生長是正常的。
4.易發生的條件
在設施栽培條件下,長時間連續用無硫酸根肥料時易發生。
5.對策
施用酸硫銨、過磷酸鈣和含硫肥料。
七、缺鐵
1.症狀
(1)新葉除葉脈外都變黃化,在腋芽上也長出葉脈間黃化的葉。
(2)在土培條件下植株整體症狀出現的不多,但在水培時中~上部葉發生黃化症狀。
2.診斷要點
(1)根據葉脈綠色的深淺判斷,若為深綠則有缺錳的可能性;如為淺綠色或者葉色發白、褪色則為缺鐵,可根據以上特征確認。
(2)測定土壤pH值,如pH高則缺鐵的可能性大。
(3)由於其它原因使根功能下降時也會有類似症狀出現。
(4)因受病蟲危害發生類似症狀不多。
3.缺鐵的特征
(1)由於鐵在植株體內的移動性小,下位葉發生的少,往往發生在新葉上。
(2)在水培條件下易發生,因此在水培時經常補充鐵是必要的。
4.易發生的條件
(1)磷多、pH很高時易發生。
(2)由於磷用量太多,影響了鐵的吸收,也容易發生缺鐵。
(3)當土壤過幹、過濕、低溫時,根的活力受到影響也會發生缺鐵。
(4)銅、錳太多時容易與鐵產生拮抗作用,從而出現缺鐵症狀。
5.對策
(1)根據土壤診斷結果采取相應措施。當pH達到6.5~6.7時,就要禁止使用石灰而改用生理酸性肥料。當土壤中磷過多時可采用深耕、容土等方法降低含量。如果為水培時,可往培養液中添加檸檬酸鐵溶液,濃度為:3~5ppm和加螯合鐵溶液(EDTA-Fe)濃度為1~2ppm。
(2)應急對策:如果缺鐵症狀已經出現,可用濃度為0.5~0.1%硫酸亞鐵溶液對番茄噴撒,或用檸檬酸鐵100ppm水溶液每周噴2~3次。還可以用50ppm螯合鐵(EDTA-Fe)水溶液以每株100ml的用量施於土壤。
八、缺硼
1.症狀
(1)新葉停止生長,植株呈萎縮狀態。
(2)莖彎曲,莖內側有褐色木栓狀龜裂。
(3)果實表麵有木栓狀龜裂
(4)葉色變成濃綠色。
2.診斷要點
(1)由症狀出現在上位葉還是下位葉來確認。發生在下位葉不屬此症(但有時初期缺,後期經過補充已經不缺了,下位葉仍有缺硼的症狀)。
(2)缺鈣也表現為生長點附近發生萎縮,因此缺硼特征是莖的內側木栓化。
(3)害蟲(蚜蟲)為害也可造成新葉畸形。因此一旦發生時要仔細觀察有無害蟲。
(4)注意因風使莖葉發生摩擦造成的痕跡同木栓化之間的區別。
3.缺硼的特征
生長點停止發育、萎縮、莖的內側木栓化,果實表皮的木栓化等是缺硼的典型症狀。
4.易發生的條件
(1)土壤酸化,硼素被淋失掉以後,施用過量石灰都易引起硼的缺乏。
(2)土壤幹燥,有機肥施用少容易發生。
(3)施用鉀肥過量時也容易發生。
5.對策
(1)提前施入含硼的肥料。
(2)應及時用硼砂0.1~0.25%水溶液進行葉麵噴施也有效果。